正规炒股平台app
我在之前对李自成部队的形象有过论述,认为普通士兵可能是头戴白色毡帽,帽顶插着红缨,或者插羽,身穿蓝色的外衣,外着短身布面铁甲或者扎甲。但是谈迁的《国榷》在描写汝州之战中对李自成军队的装束是有描述的“贼前锋号三堵墙,其队红一白一黑,各七千二百人纫重布为甲,刃矢挥击不得入,敢战骤与,遇遂接刃,我军却陷泥淖中杀伤三四千”咱们先说一下这个三堵墙战术。
《本草图经》中记载了桑枝入药,“疗遍体风痒干燥…肺气咳嗽”。在唐代《养疴漫笔》也收载着这样一个病案,即“桑枝治嗽养生案”。近代《中国药典》中也收录了桑枝:“祛风湿,利关节。用于肩臂、关节酸痛麻木。”民间有用桑枝炖鸡的习俗。
蒋邦月为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,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,他的作品多次参加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展,并获奖,入编书画集,2001年参加“翰墨情缘杯”全国书画大赛获二等奖,并入编《艺术家精品大观》集。2002年参加中国当代中老年诗书画艺术大赛并获得金奖,继而荣获首届当代百名杰出作品奖;2002年参加首届中国书画小作品大赛,获得一等奖,入编大赛书画集。其多幅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,全国几十家报刊刊登发表过他的作品。
“临阵,列马三万,名三堵墙。前者返顾,后者杀之。战久不胜,马兵佯则诱官兵,步卒长枪三万,击刺如飞,马兵回击,无不大胜”《明史流寇传》
“既入险,贼坚垒相持,官军不得战,值霖雨,饷道阻绝,传庭还兵就饷,乃悉精骑乘其后,及于当阳。贼前锋名三堵墙,一红一白一黑,望如云锦,官军方饥疲,见之皆股栗,丁壮推车者,脱鞔络先奔,师复大败”《鹿樵纪闻》
“贼前锋名三堵墙:一红、一白、一黑,各七千二百人来薄;官军接战,陷贼伏中。贼乘之,官军大败,陷泥淖,死者数千人”《石匮书后集》
其实说白了,就是骑兵分三部分,分批次进攻,如果骑兵不胜,步兵继续上前攻杀,在《明史孙传庭传》中有关汝州之战的描述之中还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五重阵“贼阵五重,饥民处外,次步卒,次马军,又次骁骑,老营家口处内”在这里步兵却排到了马兵的前面。我个人觉得有两种可能,第一种大顺军所谓的三堵墙和五重阵其实就是一种东西,但明史的编纂过程中,原先的历史的记载发生了人为的变化和扭曲,或者说原先的资料就是五花八门。第二种,五重阵是三堵墙的变体,这是李自成最后孤注一掷所摆出的一个阵型,用大量的人力去消耗孙传庭的部队,当孙传庭的部队突击到大顺骁骑这一道防线的时候,孙部便由于作战的损耗,大雨以及缺粮发生了混乱,孙传庭最终战败。
说完了阵型,再来说盔甲。大顺军的盔甲按照上文所引用的材料的描述共分红白黑三种颜色,当然,在后面的一些清军缴获记录之中也出现了蓝色的棉甲。护身铠甲的材质也并不是金属或者皮革,而是“重布”。当然了,大顺军步兵着蓝箭衣,头戴白色毡帽这个形象也屡次出现在一些明末文人的笔记之中,而蓝箭衣窄袖,袖端无下半,上可覆手,谓之箭袖,所以说,顺军的真实形象可能是身着蓝色外衣,身披红白黑蓝诸色的“重布甲”,步兵头戴白色毡帽,骑兵头戴铁盔,这个穿着在战场上的辨识度实际上是相当的高,所以我在山海关大战的那一章中说:在山海关战场上应该不会存在分不清吴三桂关辽军和大顺军的情况。
什么叫作“重布”呢?其实就是用好多层厚实的棉布缝在一起然后压实,这种原理其实类似于纳鞋底,多层织物对冷兵器的砍击能起到相当好的防御效果《明史流贼传》曰“绵甲厚百层,矢炮不能入”。实际上使用这种织物甲的不只是李自成的大顺军《南明野史》记载“关有才(孙可望部将)等见(李定国军)衣甲皆皂,又有捷取字号,则以为清师从天而下,遂跨马而逃”李定国部在使用皂甲,在陕西反正的王永强部也是“衣皂甲,持枣枝(长棍)”这很明显也是一种织物甲,唐十三铠中就有所谓的“皂绢甲”,本质上应该和李自成部所用的织物甲差不多,而根据关有才的反应来看,清军应该也在使用类似的东西。
这东西也并不是李自成军队的原创,类似的东西可能唐末就有,这就是纸甲,在宋明两朝大行其道,当然纸甲并不是活糊几张纸就上战场,朱国祯在《涌幢小品》中写了纸 甲的制作方法““纸甲,用无性极柔之纸,加工锤软,叠厚三寸,方寸四钉。如遇水雨浸湿,铳箭难透”茅元仪在《武备志》中言“今择其利者,步兵性有缉甲,用缉不等。若纸绵俱薄,则箭亦可入,无论铅子。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,可长至膝”《新唐书列传三十八》记载“商表处山东宽乡,置备征军,凡千人,襞纸为 铠,劲矢不能洞”可见这种铠甲的防御力。
在明清时期,还有一种和这种织物甲相似的,却更为简单粗暴的防具:滚被。
什么叫作滚被呢?其实说白了就是大棉被《明季南略》记载郑军“有滚被二人;滚被者,用一大棉被厚二寸,一人执之,双手有刀。如箭至,即张被遮候;箭过,即卷被持刀滚进,斫人马足”厚二寸的大棉被可以有效抵御敌军的箭矢和刀剑以及轻火器的攻击。但是大顺军穿在身上的绵甲却没有这种能力金融配资开户,据记载,大顺军士兵身穿厚百层的棉甲,可以有效抵抗对方的刀砍,但却经常被清军硬弓近射一箭射个透心凉,这便是棉甲不如铁制铠甲的地方。所以,大顺军中也有为数众多的铁甲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中描绘了攻城的大顺军“人戴铁胄,蒙铁衣”头戴铁盔身穿铁札甲的顺军也是相当多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